健康讲堂
HealthLecture

位置:首页 / 健康讲堂 / 正文

【健康小贴士】关于输血,你需要知道的五件事
【健康小贴士】关于输血,你需要知道的五件事
发布者: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 浏览数:619发布时间:2024-11-11
一、输血,输的是什么血?
1.全血
平时大家口中说的血液在临床上称作全血更为准确。
2.全血成分
由于血液中的不同成分比重不同,全血离心后主要分为三层,自上而下依次为血浆层、白膜层和红细胞层。可以将各层中不同的血液成分分离,制备成成分血。
3.成分输血
目前临床上输血常用成分输血,弥补混合成分统一保存的不足,减少输血导致的免疫反应,节约了珍贵的血液资源。常见成分血如下:

a.红细胞悬液,包括悬浮红细胞、辐照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去白红细胞等。

b.血浆,包括新鲜冰冻血浆和冰冻血浆。

C.血小板,包括机采血小板和手工血小板。

d.冷沉淀等。
二、如何划分血型?
1.按ABO血型系统:可分为A型、B型、AB型、0型。
2.按Rh血型系统:有阴性与阳性之分。当一个人的红细胞上存在一种D血型物质(抗原)时,则称为Rh阳性,用Rh(+)表示;当缺乏D抗原时即为Rh阴性,用Rh(-)表示。由于RH阴性血极其不常见,又被称为“熊猫血”。
三、近亲之间为啥不推荐输血?
在许多电视剧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抢救室外,医生神色凝重地对着焦急等待的家属宣布,病人现在急需输血,但血库里没有同型的血液。此时,一名家属往往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激动地说:“我的血型和他一样,抽我的吧!”在临床实际中,这种做法其实是不被推荐的。
血液中的淋巴细胞是人体免疫保护屏障的安全卫士,它既能识别外来的病原体将它们消灭,还能识别自己的组织和细胞并加以保护。输血后人体要消灭“外来入侵者”,首先需要查验淋巴细胞上的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每个人的HLA抗原都不相同。而近亲间,因为遗传更为相近,HLA也更为相似。
近亲的淋巴细胞进入受血者体内更不容易被发现,如果受血者本身免疫系统功能存在缺陷,人体就更不容易及时发现并清除这些“外来入侵者”。这些来自献血者的淋巴细胞就会在我们的身体里发展壮大,并把受血者当作“异己”进行攻击,从而导致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这是一种严重的输血并发症,一旦发生,死亡率高达90%以上。因此,亲缘关系越近产生TA-GVHD的风险更高,临床输血应尽量避免亲属间的输血!
四、可以自己给自己输血吗?
自体输血是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并予以保存,或当其处于出血状态收集其所出血液并作相应处理,在其需要时将其本人的血液和(或)血液成分实施自我回输的一种输血治疗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1.血液源于自身,可避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等;

2.无需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型,降低了用血成本,避免了异体输血所致的免疫反应以及异体输血引起的差错事故;

3.反复自体输血、反复采血过程,可刺激红细胞再生,使患者术后造血能力加强;

4.回输的自体血液由于保存的时间短,其携氧、凝血功能都明显优于库存异体血,而且显著降低了术后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低钙、高钾血症的可能性;

5.自体输血可缓解用血紧张状况,较好地解决血源紧张和“熊猫血”短缺的问题。
五、献血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献血200~400ml是无损身体健康的。每人每次的献血量为200ml~400ml,只占人体总血量的5%~10%,不会影响血液的正常生理功能。人体的血液都在新陈代谢,即使不献血,血细胞也在不断衰老死亡,被新生的血细胞代替。献血能使骨髓保持更加旺盛的造血功能,加速血细胞的生成,从而使血液维持相对恒定。科学研究表明,坚持长期适量献血可使血液黏稠度明显低,血液流速加快,从而缓解或预防高粘血症;减少微小栓塞物的形成,从而降低脑缺氧、脑萎缩、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等疾病风险。
献血小贴士
献血隔六个月之后可以献一次,一年最多两次。身体健康强壮的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恢复期调整献血周期,但要注意量力而行。献血前几天可以吃得清淡些,避免进食牛奶和一些油腻食物,避免做激烈运动,避免饮酒,不要熬夜,不能空腹献血,献血前一周内避免服用药物;献血后不要立马起身,可以休息30分钟左右,可以进食补充能量;多吃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促进血细胞的增长;保持针眼处干净卫生,未愈合前2天内避免沾水;献血之后2天内不宜做剧烈运动或者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手臂尤其不要承担重物。献完血之后会比较饿,但还是要控制食量,不要暴饮暴食,不然会发胖,同时也会导致肠胃功能受损。
全方位知晓医院信息 门诊出诊表 门诊出诊表 就医须知 就医须知 方位指南 方位指南 专家介绍 专家介绍 健康体检 健康体检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