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诊疗

位置:首页 / 患者版首页 / 就医指南 / 特色诊疗 / 正文

首例!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成功开展IVUS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首例!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成功开展IVUS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发布者: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 浏览数:11667发布时间:2024-02-18

近日,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王旭敏团队成功开展院内首例IVUS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该例手术的成功开展不仅为患者解决了心病困扰,也填补了心血管内科介入IVUS使用的空白,开启了精准冠脉介入诊疗。

血管内超声(IVUS)通过导管技术将微型超声探头送入血管腔内,显示血管横截面的图像,从而提供冠脉血管腔内影像。IVUS能够全方位显示血管管壁情况、精确测定管腔、血管直径,判断病变严重程度及性质,作为冠脉造影的重要补充手段,IVUS提高了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对冠脉介入治疗的策略、支架选择和效果评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该例手术患者是一名65岁女性,因持续胸痛一天急诊入院,急诊医护人员快速完善心电图及心肌坏死标记物检测,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王旭敏结合患者病史和临床检查结果,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过充分准备,王旭敏团队为患者实施了冠状动脉造影术,提示前降支弥漫性钙化病变,中段管状狭窄达到80%,具有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指征。

经行IVUS检查评估提示,最小管腔面积为2.64mm²,斑块负荷69%。

根据检查结果确定了支架远端及近端落脚点,随后以2.00mm×15mm球囊进行预处理,植入3.0mm×23mm支架,IVUS检查提示支架远端贴壁良好,未见血管夹层,无膨胀不良,发现近端支架贴壁不良。

再次进行后扩处理,IVUS检查提示近端支架贴壁良好,未见血管夹层,最小管腔已达5.6mm²,血流TIMI3级,手术成功。

截至目前,心血管内科成功开展IVUS检查3例,血管内超声(IVUS) 在冠脉介入术中的成功应用,将进一步提升在心血管疾病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方面的水平,更好地为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


专家简介


关于IVUS

血管内超声(IVUS) 是无创性超声技术和有创性导管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诊断方法。IVUS相比冠脉造影的突出优势即能更清晰呈现局部血管壁的信息,实时完成定性或定量评估。

IVUS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主要应用场景:

1.病变严重程度的判断和确定

■测算斑块负荷,计算面积狭窄率;

■测量最小管腔面积:在病变最重的地方测量最小管腔面积;

■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综合其他指标预测是否需要干预病变:在冠脉血管的近端(非主干病变),若病变最小管腔<4.0mm²,斑块负荷大于76%,一般认为是明显血流限制。在左主干,若最小管腔面积:<6.0mm²,一般认为是明显血流限制。

2.支架尺寸选择的测量

■直径:支架直径要依据参考血管(病变最轻处)的直径综合选择,一般以中膜直径减去0.25mm为宜。

■长度:支架长度的选择,总体原则是从正常段到正常段,即病变黄颜色区域。

3.支架植入后效果检查

■可确认支架是否贴壁和扩张良好,有无支架边缘夹层,有无组织脱垂,有无地理丢失,支架压缩等情况。因为IVUS检查将斑块和支架可视化,IVUS检查能够发现支架术失败的真正原因,并且经常发现扩张不全的支架。

4.在特殊病变中的应用

■在慢性闭塞病变(CTO),可以用来发现无残端CTO入口并根据入口处斑块性质帮助医生选择导丝硬度;血管开通后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真假腔,判断真实血管的大小,帮助医生选择支架的落脚点等。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可以判断罪犯血管。

■在钙化病变中,可以帮助医生判断钙化的部位、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需要旋磨处理,以及旋磨后的效果,及支架植入后的膨胀程度。

■在分叉病变中,可以帮助医生决定手术方式,以及导丝进入支架网眼的位置。

当前,随着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的快速发展,血管内影像学已经从最初的研究手段逐渐成为辅助医生完成介入诊治的一把利器,在冠心病的机制探查、介入诊断和治疗各环节的指导和优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血管内超声(IVUS)作为冠脉血管检查的新“金标准”,已成为心导管室的主要血管内成像方式,被誉为PCI医生的“第三只眼睛”,有助于医生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指导支架放置及确认和优化治疗结果,在冠脉介入治疗术前评估病变性质、分析病变参数和介入手术后的效果评估中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全方位知晓医院信息 门诊出诊表 门诊出诊表 就医须知 就医须知 方位指南 方位指南 专家介绍 专家介绍 健康体检 健康体检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